基于人工智能的臨床決策支持系統(AI-CDSS)能為家庭醫生診療全程提供實時決策支持。同時,幫助基層醫務人員在崗位實踐過程中不斷提升能力。
國家衛生健康委等六部門3月15日聯合發布《關于推進家庭醫生簽約服務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指出,要循序漸進、逐步建成以家庭醫生為健康守門人的家庭醫生制度。到2035年,簽約服務覆蓋率達到75%以上,基本實現家庭全覆蓋,重點人群簽約服務覆蓋率達到85%以上,滿意度達到85%左右。

《指導意見》主要從擴大服務供給、豐富服務內容、優化服務方式、完善保障機制等幾個方面進行了詳細闡述。
在豐富服務內容方面,《指導意見》提出,要提升醫療服務能力。進一步改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基礎設施和裝備條件,強化其基本醫療服務功能,提升家庭醫生開展常見病、多發病診療及慢性病管理能力,鼓勵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根據服務能力和群眾需求,按照相關診療規范開展符合相應資質要求的服務項目,拓展智能輔助診療、康復、醫養結合、安寧療護等服務功能。
在國家大力推進分級診療制度的大趨勢、大背景下,要想把適合的患者留在基層,提升基層醫療機構服務能力是首要也是必要的工作。可以說,基層醫生診療水平和服務能力的提升是分級診療制度得以加速推進的重要環節。
雖然基層專業水平和服務能力在近年間得到了顯著提升,但仍存在不少問題,家庭醫生迫切需要提高專科疾病處理能力、鑒別診斷能力和早期識別轉診能力正是其中之一。
然而,綜合能力的提升短時間內難以實現,需要較長周期。為了緩和時間成本和診療需求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多的基層醫療機構開始嘗試引入臨床決策支持系統(CDSS),借助大數據、人工智能(AI)等技術,為家庭醫生診療全程提供實時決策支持。同時借力信息化,幫助基層醫務人員在崗位實踐過程中不斷提升能力。
實際上,國家衛健委2018年發布的《鄉鎮衛生院服務能力標準》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服務能力標準》就已經將臨床決策支持功能列為能力指標和評價要點。
通過輔助問診、鑒別診斷、治療方案推薦、檢查檢驗解讀、醫囑合理性審核、知識檢索等功能,CDSS能夠為基層醫療服務提供診前、診中全流程決策支持,提高基層診療能力與慢病管理能力。
除了診前、診中給予診療建議以控制和提升醫療質量,CDSS還能提供診斷依據與疾病詳情,結合多途徑知識檢索服務,輔助醫生進行“診間教育”,縮短醫生成長周期。
當然,引入系統后,還要做好對接工作,真正實現“互聯互通”。
對此,《指導意見》在“優化服務方式”部分指出,推進“互聯網+簽約服務”。要基于區域全民健康信息平臺,搭建或完善家庭醫生服務和管理信息系統,實現線上為居民提供簽訂協議、健康咨詢、慢病隨訪、雙向轉診等服務。信息系統記錄的服務行為,將會作為考核評價家庭醫生服務履約的重要指標。
此外,在積極推廣應用AI等新技術的基礎上,更要加強區域健康信息互通共享,打通家庭醫生服務和管理信息系統同醫療機構診療系統、基本公共衛生系統等數據通道。
自2016年起,基于AI的惠每CDSS就開始與擔負9萬余居民基本醫療、公衛服務工作的北京方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合作,促進優質醫療資源“智能化”下沉,解決基層診療能力、專科能力不足等問題,助力雙向轉診制度落實。同時,通過提升服務質量和水平,讓居民享受到“互聯網+醫療健康”帶來的便利和實惠,增強居民信任度。
經過幾年時間的實踐檢驗,惠每CDSS自2019年7月開始在北京市10個區縣的其他14家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以及豐臺區所有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推廣使用。截去年6月底,已為各中心簽約家庭醫生提供臨床診療建議超過百萬次,家庭醫生使用系統進行臨床知識搜索超過五十萬次。
由此可見,CDSS具有良好的推廣應用基礎與實用性,通過政策引導、財政支持等各方配合、多方面舉措,加速CDSS的推廣應用,能夠助力基層醫療服務機構進一步提升服務能力以及分級診療制度建設水平。